无棣县小泊头镇已经有五十多年加工渔网的历史。如今,小泊头的渔网产业由小变大、由弱变强,产品质量、档次不断提升。同时,这一流传多年的"祖宗产业"已经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主导产业、优势产业。
从不起眼的小产业逐步长大
在小泊头镇任庄村,记者见到这样的场景:村民院内不是放着渔网成品就是待加工的渔网,或者是加工渔网用的原材料。任庄村是小泊头镇第一个渔网加工村,全村500多户村民,有200多户拥有渔网机,总量达211台。没有网机的户也几乎没有闲散人员,穿边、封网,加工浮漂、网脚,上至耄耋老人,下至妇孺稚童,都能参与其中。
据了解,在全面提升渔网产业系列化研发、生产、制造水平的总体战略下,该镇渔网产业链条不断拉长,还带动了拔丝、定型、浮漂加工、网脚加工等上下游产业和物流行业的发展,形成了原材料拔丝-加工-销售一条龙增收体系,附带从业农民达1.2万人。
"互联网+"让小泊头渔网销售如虎添翼
互联网以简单、快捷、低成本、高效益的优势,让小泊头镇越来越多的渔网加工企业尝到了"互联网+"时代带来的甜头。
说起网上销售渔网,无棣县网具行业协会秘书长、无棣金海渔具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金海深有感触。他十多年前就从事渔具生产,过去依靠"跑细腿",把渔网业务搞的红红火火。然而,近几年,他觉得明显的力不从心。"渔网价格变化太快了,慢一拍就会贻误商机。"杨金海说。
杨金海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,在过去,他需要亲自到各地跑市场,一遭下来,最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,而且由于是自己主动上门找来的生意,对方往往会把价格压得很低,利润空间进一步缩水。"有时候跑上一圈发现根本一无所获。而在这期间产生的各项费用,数千元也打不住。"
2007年,杨金海专门购进了两台电脑,请人在阿里巴巴开了两家渔网店,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。慢慢地生意一下从国内扩展到了国外,杨金海成了全镇第一个"吃螃蟹"的人。"互联网让渔网受关注度提高了几倍、几十倍,还能省去自己跑客户的时间和费用,腾出精力专心搞生产,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就增加了效益。"杨金海说。
网络销售让杨金海摆脱了传统营销模式的束缚,2015年,他企业产品的网上营业额达200多万元,今年销量猛增,截至目前,通过电商销售,营业额实现2000余万元。
据了解,在电商出现之前,小泊头镇每年外出联系渔网生意的不下3000人。如今村民只是坐在电脑前,客户自己就来,省时省力又省心。
"团体标准"为渔网业腾飞插上"金翅膀"
8月30日,无棣县网具行业协会成立暨网具"团体标准"制订项目启动仪式举行,标志着无棣渔网生产正在积极转型升级,具有"无棣标准"的网具产品将"走马上阵"。
"谁掌握了标准的主动权,谁的技术成为标准,谁就占有了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。"赵吉义告诉记者。他说,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变革,小泊头镇逐步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渔网加工基地,享有"全国渔网第一镇"的盛誉,在渔网行业形成了"有水必有网、有网必有泊头网"的共识,随之衍生出了农业防护网、遮阴网等新型网具行业。
但是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无棣县的网具加工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,企业标准化意识欠缺,行业自律意识差,网具行业价格体系混乱,导致出现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、乱压价格、不良竞争等问题,在行业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。再加上网具加工处在产业链的最末端,大量利润流向销售环节,企业利益受损,财政收入流失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县网具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。
据悉,无棣县网具行业协会成立后,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、协调、服务和管理职能,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,促进网具行业自我完善、自我规范、自我发展。无棣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协会主管部门,也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、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统一要求和管理,对网具生产、交易市场秩序进行监督管理;县物价部门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,着眼全县网具行业健康发展,对该行业价格体系进行规范,创造良好的价格诚信环境。
网具"团体标准"制订项目启动后,无棣县将加快推进项目进程,及早制定出该行业"团体标准",从而规范网具生产工艺,提高网具产品质量,增强网具市场竞争力,引领无棣县网具行业朝着标准化、集群化方向不断发展。
赵吉义告诉记者,下一步,小泊头镇将规划建设网具产业工业园区,将园区建设成为集生产、销售、物流、售后、产品展示为一体的专业化园区,计划利用三至五年时间,实现网具行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型发展,实现行业产值提高40%,地方税收增加5000万元,使网具产业成为全县支柱产业